银行信用卡业务步入“缩量时代”
2024-04-15 19:40:32   来源:新快报   评论:0 点击:

  联名卡突然就没有了 规模增长放缓 资产质量承压  曾经在零售市场无往不利,被称为零售之刃的信用卡,如今的关联词却是新增发卡量下滑、交易额和消费额双降、不良率走高……  随着2023年年报的披露,多...
  联名卡突然就没有了 规模增长放缓 资产质量承压
 
  曾经在零售市场无往不利,被称为“零售之刃”的信用卡,如今的关联词却是新增发卡量下滑、交易额和消费额双降、不良率走高……
 
  随着2023年年报的披露,多家商业银行信用卡关键指标出现不同程度负增长的情况受到关注。信用卡业务已从“跑马圈地”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面临交易规模收缩与风险管控升级的双重挑战。
 
  业内分析认为,在信用卡市场规模化增长放缓之下,商业银行需更加注重业务质量而非数量,深耕优质存量客户,通过精细化运营和数字化转型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信用卡风险增高。
 
  联名信用卡密集下架
 
  “用得好好的信用卡,突然被告知要停发了!”近日,持卡人小张告诉记者,作为《鬼灭之刃》动画爱好者,她在两年前办理了一张联名信用卡,不仅能获得权益,还能和小伙伴们交流,很有归属感。然而,3月1日起,交通银行停发了交通银行鬼灭之刃主题卡及其校园版信用卡产品。
 
  小张的情况并非个例,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底至今年初,包括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长沙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接连发布公告,宣布停发部分联名卡。至于停发的原因,各家银行的解释也较为一致,即“协议到期”“合作期满”“不再续发”等。
 
  3月初,长沙银行发布《关于调整长沙银行部分信用卡续卡及补换卡方案的公告》,提到因业务调整,长沙银行京东金融联名信用卡、长沙银行京东金融爱奇艺联名信用卡、长沙银行京东金融出行联名信用卡已经停止发行。
 
  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于4月1日起,停止发行民泰银行京东联名卡,包括民泰银行京东联名标准卡、民泰银行京东联名分期卡、民泰银行京东出行联名卡、民泰银行京东视娱联名卡。
 
  平安银行也公告称,将于今年6月30日终止与开市客(Costco)合作的联名信用卡。
 
  联名信用卡的密集下架引起了市场关注。
 
  一直以来,规模增长都是各家商业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首要任务,经营策略主要以发卡量达到一定规模来控制平均成本,即通过大规模发行信用卡来摊薄成本实现较高的盈利。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由2010年的2.3亿张增加至7.98亿张,其中有5家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均超过1亿张。
 
  在这一时期,为了抢占客源、刺激消费,商业银行围绕各类消费场景和群体推出联名信用卡,持卡人在特定领域消费时,可以享受普通信用卡没有的优惠和福利,联名卡也因此一度成为商业银行获客及增强客户黏性的重要运营手段。
 
  然而,2022年7月,被业内称为“信用卡新规”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发布后,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从“跑马圈地”的粗放时代迈入了专业精细的发展新阶段,信用卡业务重点也从获客转向了存量。
 
  “发卡量已经不再成为各大银行抢占市场份额的任务,大家更关注的是存量时代该如何精细化运营。”某国有行广州分行银行卡中心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相比普通信用卡,联名卡的使用相对小众,而且由于环境和规则变化很快,并不适合长期使用。当下,银行更看重存量用户信用卡的使用频率,在此前提下,下架使用频率不高的联名信用卡也很正常。
 
  关键词 缩量
 
  信用卡新增发卡量下滑
 
  随着上市银行年报的披露,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的情况进一步浮出水面。
 
  从2023年信用卡发卡量来看,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为1.53亿张,比2022年末减少1200万张,这是该行信用卡发卡量自2019年以来首次下降;建设银行的信用卡累计发卡由1.4亿张降至1.32亿张,较2022年末减少800万张;交通银行的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量则由2022年末的7450.83万张降至7132.42万张;邮储银行虽然新增发卡756.88万张,但结存卡量由2022年末的4282.33万张下滑至2023年度的4239.94万张。“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也出现下滑,从2022年的10270.93万张下降至9711.81万张,首次跌落至亿级以下规模。
 
  在信用卡流通总量整体缩减的态势下,仍有银行依旧保持一定的发卡增量,中国银行、邮储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的发卡量增速较2022年有所提升。也有银行发卡增速有所放缓,如兴业银行2023年新增发卡509.40万张,同比下降22.87%;民生银行去年信用卡新增发卡439.44万张,同比增长12.55%,但较2022年50.32%的增速有所下滑。
 
  此前,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7.79亿张,环比下降1%,已连续4个季度出现下滑。此前的2022年第三季度末,这个数字为8.07亿张,2022年末降至7.98亿张,2023年一、二季度又分别降至7.91亿张和7.86亿张。
 
  综合银行财报公布的数据以及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数据,不难看出信用卡数量增长的盛宴已经结束了,进入了“缩量时代”。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当前,信用卡业务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增速放缓是一个自然的周期性现象。同时,根据目前经济情况,部分客户经济状况或受影响,银行为防范风险,或主动放缓信用卡业务。
 
  关键词 冲击
 
  信用卡消费额明显减少
 
  值得注意的,不只是信用卡的数量在不断缩减,记者在梳理多家银行2023年年报发现,信用卡的消费额也在明显减少。
 
  招商银行去年的信用卡消费额为4.81万亿元,同比下滑0.44%,但仍位居行业首位;工商银行的信用卡消费额从上年末的2.29万亿元缩减至2023年末的2.24万亿元;中国银行信用卡消费额为13932.35亿元,相较上年末的14683.78 亿元有所缩减;邮储银行信用卡消费金额由2022年末的11626.02亿元下滑至11405.88亿元;农业银行信用卡消费额则基本与上一年持平,达到2.2万亿元。
 
  信用卡消费额的下滑,对部分银行的业绩造成了实质性冲击,尤其是信用卡收入占零售比例较高的银行。平安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该行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为161.28亿元,同比下降13.1%,这一变化主要因为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的减少。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招商银行,由于信用卡线下交易手续费收入下降,该行2023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95.25亿元,同比下降8.76%。
 
  信用卡资深研究人士董峥认为,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卡量上的数据变化反映出信用卡市场正在经历差异化发展,部分银行在严格风控和调整策略的背景下主动压缩了信用卡流通规模,而另外一些银行则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策略,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了信用卡业务的稳健增长。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从数据披露来看,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确实出现了一些分化,大型银行出现信用卡相关指标下降,一是因为大行信用卡本身基数大,二是出于审慎策略,在信用卡发展上采取了收缩等动作,而部分区域性银行上升同样一是因为基数较小因此增长更加显著。此前中小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信用卡融入零售金融生态圈的业务打法也不太熟悉,但近年来伴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这些区域性银行也开始频频发力,并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成果。
 
  影响
 
  不良承压,资产质量下滑
 
  伴随着信用卡发卡量、交易额等关键指标数据的下滑,信用卡逾期规模和数量也在相应增多,从2023年信用卡不良贷款率的数据上看,不少银行正经历不良率承压的窘境。
 
  工商银行信用卡透支不良率由2022年末的1.83%上升至2.45%,上升0.62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从1.46%上升至1.66%,信用卡业务风险敞口有所扩大;2022年信用卡不良率最高的兴业银行,2023年的不良率虽然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但仍高达3.93%;民生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总额增至145.31亿元,不良贷款率进一步攀升至2.9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1个百分点;以零售见长的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131.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78亿元,不良率连续两年上涨,从2.06%涨至2.53%,较上年末上升0.47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较上年末微升0.09个百分点,升至2.77%。
 
  信用卡资产质量风险提升在央行统计数据层面也有所呈现,《2023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81.35亿元,环比增长4.69%,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3%。
 
  银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信用卡逾期规模和数量的增多,主要是由于银行降低审核标准,大量发卡的营销策略造成的,发卡机构一方面希望通过分期、预借及各种促销活动,刺激用卡消费提高借贷产生的利率,另一方面又没有更好地从信用安全方面出发,宣传逾期风险给消费者带来的严重影响。
 
  事实上,为规范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乱象,“信用卡新规”要求银行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长期睡眠卡率不得超20%,应当合理设置单一客户的信用卡总授信额度上限,推动信用卡业务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变。随着行业乱象逐步清理,信用卡风险也将得到有效控制。业内预计,伴随着大环境的持续回暖以及银行机构采取的调优策略,信用卡不良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
 
  观点
 
  存量时代,信用卡业务调整竞争格局
 
  新增客户下滑、发卡量增速放缓、资产质量承压……业内人士认为,从2023年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来看,信用卡业务的衰退比想象中更加严峻。种种危机摆在眼前,让银行不得不重新调整信用卡业务的竞争格局,比如对信用卡专营中心进行裁撤或改制。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披露的批复显示,同意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天津分中心终止营业;去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批复,同意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分中心终止营业。
 
  自去年到今年初,包括国有大行、多家股份制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正在对传统的信用卡中心事业部制进行改造,逐步推动将已有地方信用卡分中心撤销,相关业务并入分行。2023年10月,上海农商银行公告称,同意零售条线一级部由零售金融部、信用卡部调整为零售金融总部、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部、个人贷款业务部、基础客群经营部。当时媒体报道称,这意味着上海农商行撤销了信用卡部。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在银行业整体盈利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银行相应减小了对信用卡业务的支持力度。现如今,信用卡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简单的优惠刺激已经无法迅速起量,在获客量见顶的情况下,按照原有经营逻辑发卡,发卡行要付出运营、资金和风控等多项成本,难以长期为继,未来,银行信用卡业务或有一个出清的过程,部分采取不切合实际的手段进行竞争的银行或退出信用卡业务。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出现波动,是信用卡业务调整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国有行广州分行的银行卡中心相关人士表示。从年报数据中不难发现,各银行都在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突破点,且不再过分看重发卡量指标。比如,招商银行在年报中对信用卡发卡量的下降解释为,“主要是本公司更注重高质量获客,新户获取规模有所下降”,这也意味着,招行信用卡业务由量向质转变。平安银行2023年新增发卡量为137.54万张,相较于上年出现小幅的减少,但信用卡的不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各大行都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发卡策略,更倾向于稳住不良率。
 
  信用卡发卡量增长放缓也表明消费者支付习惯正在改变,银行需要调整策略。“部分银行采取过于激进的发卡方式,可能会影响未来睡眠信用卡的比例。”上述国有行广州分行的银行卡中心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苏筱芮表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信用卡规模增长减缓等是必然趋势,也意味着信用卡的增长遭遇瓶颈,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要做好信用卡业务,一方面需要洞察用户需求,通过功能的完善等手段从中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融入零售生态,借助场景化经营,为用户打造更加便捷好用的信用卡服务。
 
  经济学者盘和林认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果想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可以在简化信用卡的使用流程的同时增加使用场景,比如信用卡可以转变为虚拟信用卡,取消实体卡对使用场景的限制,其次将重点放在存量精细化运作上,通过增加信用卡福利,吸引优质客户并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聚焦细分市场和细分客群,满足持卡人的刚性消费需求。

相关热词搜索:银行 信用卡

上一篇:信用卡市场大变局:流通卡量缩减、交易规模缩水,消费金融业务如何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