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移动支付助力普惠
2021-05-28 17:02:48   来源:金融时报   评论:0 点击:

构建更健康、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农村移动支付环境是人民银行支付工作的重点之一。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社会资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支付业务
构建更健康、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农村移动支付环境是人民银行支付工作的重点之一。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社会资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支付业务量保持稳步增长。该报告特别指出,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352.25亿笔,金额2711.81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879.31亿笔,金额2174.5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6%和1.86%;移动支付业务1232.2亿笔,金额432.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8%和24.5%;电话支付业务2.34亿笔,金额12.7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6%和31.69%。此外,2020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8272.97亿笔,金额294.5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7.88%。
 
  毋庸置疑,移动支付业务量的强势增长使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化成为可能,同时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更多场景,并对洞察农村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了更多机会。
 
  移动支付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4亿,较2020年3月增长8636万,占网民整体的86.4%;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亿,较2020年3月增长8744万,占手机网民的86.5%。
 
  该报告特别指出, 移动支付普惠发展缩小了地域分布差距 。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8年,移动支付正在打破传统的“黑河――腾冲分割线”,东西部金融服务可得性差距缩小15%。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6.5%,较2020年3月提升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5.9%,较2020年3月提升2.2个百分点。东西部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率差距进一步缩小1.1个百分点。同时,移动支付使用率城乡差距缩小。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9.9%,较2020年3月提升0.5个百分点;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9.0%,较2020年3月提升4.2个百分点。城乡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率差距缩小3.7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城乡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相差超过10个百分点,但农村地区提升的速度是很快的,可以说, 移动支付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也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
 
  从农村地区人口特征来看,由于老人和儿童占比较高,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面临缓慢增长的情况;但从以家庭为单位来看,农村家庭中如果有年轻人在城市里打工或自我雇佣,其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主要会通过智能手机,包括资金的转账、支付等也都逐渐会通过手机完成,这也就使得移动支付通过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资金流转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使用习惯。同时,在以人民银行为主导推动的农村金融服务站(部分地区成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其前身往往是助农取款点)也是推动移动支付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助农取款、转账、缴费,抑或是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产品推广等,都在以支付环境建设为依托,促进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化。
 
  场景融合使服务内涵更丰富
 
  从诸多县域地区的实践来看,以人民银行各层级机构的推动为主导,商业银行参与其中,结合公交、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支付场景融合发展的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移动支付在县域乃至农村地区得到迅速的普及和发展。
 
  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的是,银行机构尤其是县域小法人机构针对“三农”和小微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借助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其中,重要的是移动支付对信贷需求的发现功能得到体现。以浙江农信所辖部分农商银行的实践为例,其客户服务人员在走访农户、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的过程中,将浙江农信的丰收驿站及浙里贷平台推荐给相关客户,客户通过扫码注册后,其日常交易的部分流水会体现在浙江农信的线上平台之上,这样,相关的农商银行可根据其资产、日常交易流水等情况,借助后台的大数据分析,为其发放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这在浙江部分县域实践中已取得一定效果,农商银行首贷客户占比大幅提升,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量也有显著提升。
 
  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是非常广泛的,但对其交易数据的识别与挖掘很关键。目前,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仍然是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传统银行机构还很难达到强大的数据运营和挖掘能力 ,因此,部分银行机构采取了与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合作的方式,对所辖区域的部分客群的数据进行归集、分析并挖掘,以期获得更多客户画像的数据素材。但这样的方式缺乏可靠性、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可能还涉及到客户的隐私保护以及数据资产产权问题等。因此,农商银行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场景去发现客户的信贷需求,并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第三方协作。
 
  以优化支付环境填普惠空白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产业与乡村的同步发展需要普惠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事实上,在县域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普惠空白”亟待填补,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尚需提高,而 移动支付正是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使身处乡村的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
 
  多年来,央行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助农存款服务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不断完善农村支付环境,让金融服务在乡村落地生根。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促使移动支付得到迅猛发展,金融科技使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因此,根植县域的各类银行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将金融普惠的能量释放到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之中,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移动支付也成为重要的切入点。
 
  未来的移动支付生态会是什么样呢?显而易见, 确保支付体系安全、高效、普惠是金融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得到普遍应用,提高支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支付市场的集中度。人民银行主导的农村支付环境生态建设正在不断被进一步优化,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使这个生态越来越高效、健康,同时,秉承“支付为民、支付便民”的理念,人行各级机构都在将农村支付环境进一步优化作为丰富和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
 
  而基于移动支付的信贷需求发现, 商业银行机构既需要对支付场景进行创新与融合,也需要针对相关数据的运营、挖掘能力,更需要把握好产品设计及风险防控 。从农村现状来看,推动移动支付并结合信贷服务,仍然离不开线下与线上的结合。以成都地区为例,“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主导推动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农贷通平台+农村金融服务站”模式,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显著提升了“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这其中,其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全职联络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全职联络员通过线下的走访,做好银行机构信贷供给与农户需求的匹配,并将之前的支付服务与银行的信贷服务做了一定的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新型的移动支付生态建设需要多方的协同,这不仅需要金融部门的深度参与,还需要政府部门等各方的融入,在打造数字县域、数字乡村等方面做好数据资源整合,打通各场景之间的壁垒,做好数据产权保护,并充分发挥移动支付的更多金融服务撬动发现功能,为农村普惠金融的高效发展赋予更大的能量。

相关热词搜索:移动支付 支付

上一篇:新疆移动支付加速向乡村延伸
下一篇:融慧金科正式成为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单位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