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贷和消费贷,正在一代年轻人蒙上阴影
2021-03-05 11:24:54   来源:财富时代   评论:0 点击:

最近在熟悉了各类网络信贷工具后,我有了更多的担忧,从几年前开始反对网络小贷和反对校园贷,到现在更多地反对消费贷,特别是毫无节制的消费贷。最近流行的小额消费贷也让我触目惊心,波及面之广,受众之多,让
最近在熟悉了各类网络信贷工具后,我有了更多的担忧,从几年前开始反对网络小贷和反对校园贷,到现在更多地反对消费贷,特别是毫无节制的消费贷。
 
最近流行的小额消费贷也让我触目惊心,波及面之广,受众之多,让我这个在市场上见多识广的老骥也感到胆战心惊。众多的网络贷、消费贷都是打着方便消费者幌子的高利贷,商品的虚高标价和回扣,高额的手续费,迷惑得银行信贷员都算不出来的利率基数,往往成为了高利贷的欢乐场。
 
这几年消费贷的兴起,并非偶然和必然,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高收益行业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和对消费者的洗脑。记得早年间有位老师讲过消费习惯,说中国老太太辛苦一辈子,老了才买房子,而美国老太太提前消费,老了还完贷款,但享受了一辈子。这个故事在坊间广为流传,成为一个又一个人对消费观念和习惯改变的基础案例吗,先贷款后还的消费贷款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到每个学生脑海里,某堂MBA课程上也有老师大讲:企业要有杠杆和贷款才能发展壮大。金融大佬和银行家们先系统地对向老师们灌输这个思想,让他们参加诸多研习和讨论会,然后传达这个讯息到孩子们或者企业家们脑子里面,最后形成合力。
 
网络小贷最初是以一种“试点”的形式出现,为了适应互联网企业的商业特点,打破小贷公司不得“跨区经营”的要求,但这也带来一个监管上的问题,即公司在一地注册,却在全国放贷。
 
更夸张的现象是,除了纳税在本地,一些网络小贷公司在注册地连办公场所都没有,这个现实问题也给网络小贷的监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而这种“只管生不管养”的情况也饱受诟病。
 
最近几年,国内屡屡爆出大学生“裸贷”事件(如2016年,河南某经济学院已在校大学生因无力偿还贷款在青岛跳楼自杀;2018年,山西21岁女孩因网络贷款从27楼窗台纵身一跃),已经给这个行业敲响警钟,如果不能及时规范这个行业,不仅会给更多的个体或家庭带来悲剧,也会给国内的金融安全带来巨大冲击。
 
2006年-2008年期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收入不足的人群获得了过多的信贷,而这些贷款又被过度资产证券化所致。如今的网络小贷,同样也是大量投放给了收入较低的人群,同样涉及到了较大程度的资产证券化。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227家,其中,核批经营可以开展网络小贷业务的有249家。据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发布的《2019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通过调研全国31家各省消费信贷提供商发现,消费金融用户年龄普遍偏小,主要客户是年轻消费者,其中90后至00钱的群体占比达到50%及以上。
 
据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情况报告》显示,中国有86.6%的年轻人在使用信贷产品,其负债率为47.75%,其中仅有13.4%的年轻人是零负债。去除“支付工具”部分,近6成工作90后拥有实质性负债,比例高于其他年轻人群。
 
传统理性消费观念、习惯和欧美先贷后还的超前消费观念、习惯,不能单一只看经济因素,需结合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结构甚至是思维模式等综合思量,这些元素都是息息相关的。
 
此前,国内消费信贷多用于购买手机、电脑、家电、摩托车等实物耐用消费品。而如今,消费贷已在人们的旅游、家装、教育培训、健身、生活美容等各种消费场景无孔不入。而欧美国家却以超前消费(信用卡、个人债务)为主,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贷款消费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青年一代,使他们逐渐成为信贷大军中的重要一族。因为地域、生活习惯、经济结构的不同,中国的理性消费思维不应该照抄欧美的贷款消费理念。
 
以下通过对比五大不同之处,分析中国理性消费思维和欧美贷款消费理念差异的根源。
 
一、生活中人情社交圈的深度不一样
 
在中国,家庭观念和朋友情感往往比欧美更加浓厚、亲近和真诚,而大多数消费贷公司,抓住了中国人这一人性“弱点”,知道贷款者的父母、孩子、兄弟姊妹以及亲戚朋友会因为亲情和感情的关怀,或者面子思想等帮无法偿还的贷款者买单,甚至是提供贷前的担保。这和欧美人因为贷款流落街头或者判刑都无法向父母、子女和朋友借到一美元而周边的人都觉得天经地义是不一样的。国内会有“你不够仗义,这是你孩子,这是你弟弟、妹妹”或者其它的理由给予贷款者亲戚朋友很大的压力,致其伸出援助之手。而这就为高利率消费贷不良率极低的数据成为了支撑,衍生出他们更肆无忌惮的设计出更让人接受的产品,而不担心贷款者是否有还款能力。相比欧美一个金融危机下来,无数消费贷公司垮掉的状况,中国市场成了他们的天堂,只等更多的消费贷需求者上钩了,他们的重心就是如何培育这个市场,让更多的人养成消费贷的习惯。
 
二、贷款必须化不一样
 
中国大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的费用,而且也愿意尽最大努力支持孩子接受教育,少部分实在困难的也能在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奖学金的支持下完成学业。国家助学贷款也不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学生毕业后工作一两年就能还上。
 
而在欧美,例如,奥巴马42岁才还清学费贷款,所以负担不一样,在欧美一般家庭的孩子要读大学或者好的高中绝大多数都必须贷款,且占比极大,就形成了在读书阶段就要背负贷款的压力,也使其养成了习惯,父母几乎也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去帮助其还贷。
 
国内大部分学生办理的消费贷都不是生活和学习所必须的,好多孩子是为了攀比去贷款购物,这些都不是必须化的消费,所以不提倡这些产品形态过早或者说大范围的衍生在社会形态中。
 
三、家庭资产情况不一样
 
在中国,几乎大多数家庭都是有房的,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且除房产外几乎大多数家庭都还有其他或多或少的资产,而在中国法律还没有将遗产税的管理和执行明确前,大多数老百姓持有的资产负债率都很低,绝大部分人会将资产留给子女或者亲属,也造成更多的消费贷产品设计者往往觉得家庭资产就是贷款者个人资产的背书,毫不担心不良率的增高,事实上在国内就是如此,更多的消费贷和仿消费贷公司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就是因为利益巨大风险较小。
 
四、普通人的生活形态不一样
 
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都过着农耕屯粮,辛苦劳作的生活,杜绝寅吃卯粮,并一次又一次在战争后靠自己双手重建自己的生活。而欧美很简单,几千年的掠夺文化深入内心,没了缺了,就通过战争去抢夺,就通过强权去掠夺,剥削弱势种族和群体,制定不平等的交易规则来获得利益,感觉他们不担心是否没命,而更担心财产的缩水和变穷失去正在还贷的房产、汽车。虽然形容得比较夸张,但这次疫情中欧美老百姓的态度也渗透着这个观点。所以国人辛苦的积蓄和劳作,却因为亲戚或者亲属的不良贷的牵连,要去“救人”或者帮助一把而付之一炬,何其凄惨和痛心。
 
五、政治生态的不同
 
在欧美借钱后因无法偿还而被赶上街头,大家觉得很正常,纽约也好华盛顿也罢,露宿街头的人一抓一大把,就算领着救济也无法拥有居所的人占比并不小,他们也觉得习以为常。从小就被灌输不努力工作,就会沦落街头的理念成为了他们的惯性思维。而在我国一个地方有上几个人露宿街头或沿街乞讨,政府都会出面安置。政府会把照顾孤寡老人、老弱病残家庭,不光是低保,安置他们让其有临时居所也是必要性的工作。这两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也能体现出不落下一个村不落下一个人的态度,我本人是觉得贫困是无法完全消灭的,否则会养一批懒人,养一批赖皮。但是政府有这个决心有这个态度去做,尽力让中国版图上的人民不再受到贫困的滋扰,是老百姓之福,是国人之福。
 
消费贷也好,打着新网络金融的消费贷产品也罢,应该受到更多的监管和控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对网络贷、消费贷产品的贷款人年龄有所要求,规定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贷购物产品的单价和属性,遏制非日常产品成为消费贷标的,杜绝奢侈品、高端化妆品或者数码产品成为消费贷标的。成年人应该用其收入的倍数来审核限制消费贷的使用,避免陷入以贷养贷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二、对网络贷、消费贷进行严管,要求在审核的时候对年龄和实际消费能力进行审核,如果放贷公司没有正常审核或者协助弄虚作假,或者放宽了监管的限制,如果因此所放出的贷款出现了逾期或者不良,贷款者就可以规避或者免除利息的支付,有些特殊或者恶劣的行为还可以减免本金的偿还,甚至还需要给予贷款公司严厉的处罚,让他们不敢为了牟利而铤而走险。
 
三、金融机构监管层应加大对消费贷或网络贷这些产品利用手续费分期等方法规避高额利息体现的做法予以严厉打击,对这种弄虚作假的企业绝不姑息。
 
四、如何消化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借贷特殊算法和产品打折后利率高达20-40%还供不应求的消费贷放款,希望监管层促进和规范银行和金融机构涉足消费贷的产品。这种小额贷款的成本相对过高,也希望能够对银行的限制利率有所区别对待,以替换高利贷本质的消费贷,这样才能满足部分老百姓的诉求,避免某些披着羊皮的消费贷形式的高利贷横行这个
 
关于网络贷、消费贷的文章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本人真心希望监管层以及社会中的精英们,能够呼吁出台保护深陷迷茫的年轻人和不熟悉金融产品的人们的政策,越早出台相关管理政策,越能纠正国人有点走偏的消费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实乃民族之幸事。真心不想看到很多人成为花荣推荐的《赌博默示录》那部电影里面为了还债而终生被奴役的人。

相关热词搜索:网络贷 消费贷 贷款

上一篇:建行上线“黔叶云贷”
下一篇:金融产品创新齐发力破难题 助小微企业获得信贷

评论排行